黄量院士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3年从上海到重庆先后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和上海医学院(重庆)化学系工作,1946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1949年获博士学位。后在康乃尔、布林莫尔等大学从事化学研究。在美工作期间,她经常思念祖国,更时刻关心新中国的建设和成就。1956年当美国政府放松了对中国留学生的监管时,她放弃从事的研究工作和优裕生活,谢绝教授和朋友们的挽留,毅然和丈夫带着女儿回到了祖国。
1957年2月她来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曾任合成药物化学室主任。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化学会第21、22届常务理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肿瘤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全国计划生育科技专题委员会及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顾问等职,并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天然产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她被选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学组织(IOCD)委员。是《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副主编,《肿瘤杂志》、《中国医学论坛报》等学术刊物编委。
回国50多年来,黄量院士始终孜孜不倦地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从事过抗高血压、抗肿瘤、抗病毒、计划生育等药物和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她指导研究并试制出了新中国第一个降血压药物——“降压灵”。她指导并参加了我国第一个鉴定的抗肿瘤药物“N-甲酰溶肉瘤素”的研究。70年代,她参加并指导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三尖杉酯碱的化学研究,三尖杉酯碱的半合成研究在我国首先获得成功。她还指导了对靛玉红衍生物的合成及研究,开发出了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甲异靛”。她与医科院肿瘤所合作,对食管癌的病因物质进行了研究,并组织研制了肿瘤预防、治疗新药“维胺酯”,结束了我国没有自己创制的维甲类药物的历史。我国第一个抗病毒合成新药“酞丁胺”就是她在研究抗病毒药物时与他人共同完成的抗病毒化合物。80年代,她首先成功地将具有男性抗生育作用的消旋棉酚拆分,并将高光学纯度棉酚提供给了国内外进行药理试验。“九五”期间她与戴立信院士共同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在负责的子课题“手性黄皮酰胺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中,提出了生源假说及仿生合成路线并完成了16个立体异构体的合成,对相关立体化学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我国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目前,(-)黄皮酰胺已经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黄量院士回国后实现了她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理想。为了帮助药物所的科技人员尽快掌握药物研究的新理论和先进技术,她除了担任各项科研任务外,还与其它专家一起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各种有关知识和最新进展。她在所里积极促进了新研究领域的建立,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手性药物的研究以及组合化学等。自20世纪60年代初,她就开始带研究生,共计培养了36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她要求学生十分严格,但又非常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她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思想方法全部教给年轻人,让他们去伪存真,在前人的优点上发展以胜过前人。她重视人才的培养,关注所里引进的人才和青年学者,只要有机会,她总是认真听取他们的学术报告并提出看法和建议,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与药物所其他四名院士共同设立了“梁周黄于刘”青年科技奖,鼓励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不断攀登。她撰写过多部著作,并在1987年担任了我国“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药物学和药理学”分册的主编,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全面介绍了我国药学领域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她严谨治学、刻苦工作、不倦好学的精神感动和影响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以自己的正直和对科学孜孜不断地的追求,在药物所广大科技人员中树立起了一个高尚的科学家的形象,得到了人们的信赖与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