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焦点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焦点新闻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60余年传承、发展、创新之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绘就健康中国的大蓝图

 

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六十载,岁月的巨手转动不息的轮盘,漫长的历史留下隽永的印记。透过历史的眼眸,循着过往足迹,回望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六十载迤逦长卷,这里面浓缩着药物所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与情怀,为人民谋取健康福祉的使命与信仰,以及不畏艰难不断前行的精神与毅力。

时光追溯到70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国的科学技术在百废待兴的中华大地上艰难重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关系国计民生的药学事业,1950年国家级医学研究机构中央卫生研究院成立药物学系,1956年中央卫生研究院改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学系分为药物化学系、药用植物学系和药理学系,翌年又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学系合并。为贯彻落实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制定的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1958年8月15日经原卫生部批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药用植物学系、药物化学系和药理学系合并,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承载着擘画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宏伟蓝图的重任,药物所孕育而生。

首任所长王敏、副所长胡振凯,在建立之初就命了立所之本——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寻找治疗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新药为主要任务,注重先进理论和技术的运用,发掘祖国医药遗产,坚持走中国自己的药物研究道路。“积极防治各种主要疾病,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历史使命就此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代药物所人的心中。如今,药物所人继续以“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使命,勤奋钻研、刻苦攻关,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蓝图于胸,推进“大健康战略”实施,实现“健康中国”宏伟计划,为增强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了解到一代代药物所人是如何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立下赫赫功勋,使我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世界前沿。


长风破浪,启航中国的新药研发

药物所在成立之初,依托我国丰富的植物与产物资源,以天然产物作为研究重点,设置了植物化学室、药理学研究室、合成化学研究室、分析化学研究室、药用植物室、药用植物栽培室、北京西北旺药用植物试验场和实验药厂。随后药物所又分别于1959年和1965年在海南和云南建立了热带、亚热带药用植物试验站。

经过几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逐渐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新药研发体系,使我国原创药物研发扬帆起航。

在初创期,由于条件简陋、器材短缺和物资匮乏,导致技术水平远落后于西方。然而,药物所研究人员却迎难而上,在没有核磁共振波谱仪器的艰苦条件下,就靠着一把计算尺便攻克了一套简化的核磁共振谱解析法,成为了我国利用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测定中草药化学成分化学结构的开端。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复杂疾病发生情况,并找到解决方法,药物所的研究人员不惧危险进入多个疟疾疫区,发现并证实鹰爪甲素具有抗疟性,使之成为我国最早的几个抗疟候选药物之一,并有效助力了青蒿素的研制。

为实现我国抗肿瘤药物零的突破,研究人员完成了百余种常用植物抗肿瘤效果研究,开启了我国抗肿瘤新药研究的先河,多种抗癌新药由此产生,其中,高三尖杉酯碱已经进入美国临床使用。

女用口服避孕药的研究是药物所1969年初在国内第一次用人工全合成方法合成了甾体黄体激素18-甲基炔诺酮(简称18-甲)后开始的,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研制成功了可用于短效的女用口服避孕药。与此同时,与协和医院协作将18-甲与研究所合成的长效雌激素“炔雌醚”配伍,做成了口服一月一片的女用长效避孕药,使用简便安全,成功率高,成为常用药物,颇受群众欢迎,为我国当时计划生育国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老一代科研人员逐渐退休,人才断层明显;同时国外大量药物和药企进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刻变化也给药物所生存发展带来新的考验。面对变化,药物所大力引进人才、改革评价体系、加强平台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并注重产学研结合。药物所开始重视人才培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被调动起来。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药筛选中心、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被建立起来。所属企业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产学研的良好循环,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生命科学日新月异,药物所审时度势启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原创性探索。2011年药物所成立了“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得到明显加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之后又先后建立6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院校重点实验室,涵盖新药研发到运用多个主要专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至此,药物所一个从基础到运用的综合研究体系初具规模,成为我国主要的新药研究综合大平台。2019年,药物所被推选为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第一批优秀课题承担单位。


 

2011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正式成立,药物所现任所长蒋建东担任药物研究院院长。这是以药物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药用植物研究所等院所为核心组建的综合性药物研究基地,初步形成了从药用资源、基础研究、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新药研发、实验动物、临床试验为一体,交叉性好、学科完整的重大新药创制体系。研究院的建立,进一步整合了研究资源,着力基础研究、新药创制及产学研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


学术研究只有服务社会才会产生科学成就

岁月跌宕、矢志不渝。新老更迭、初心如磐。从成立之日起,药物所就注重转化,始终以寻找和研究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的药物为己任。



 


建所60余年来,药物所已研制上市新药百余种, 获新药证书130项,其中以人工麝香、高三尖杉酯碱、联苯双酯、双环醇、丁苯酞、金水宝、艾瑞昔布、丹参多酚酸等为代表的原创新药2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30余项,其中国际及国家级奖项3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持有的有效专利1000余项,获授权国内外专利400余项;编写著作350余本,包括我国药物化学专业奠基性的四大光谱专著、中草药巨著《中草药现代研究》五卷及《中药志》四卷等。近些年来,他们每年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论文近200篇,并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等的系列杂志上。

60余年来,药物所作为中国新药研发的开拓者和先行者,面向临床一线的重大需求研制新药,在我国药物研究领域中创造了多个第一。

建国之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患者日益增多,然而国内却没有有效的降压药。在现实需要和“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口号鼓舞下,药物所组成联合攻关小组,研究人员克服各种困难,研究成功新型降压药降压灵,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个降压药。

与此同时,药物所还成立了肿瘤研究组,发现甲酰溶肉瘤素的抑瘤作用,经过临床试验,N-甲酰溶肉瘤素于1964年通过鉴定并顺利投产。在该药品应用50多年来疗效显著,已是治疗睾丸精原细胞瘤的首选药物。这是药物所创制成功的第一个抗肿瘤新药,同样也是新中国抗肿瘤药物史上光辉第一笔。

上世纪70年代初,药物所在国际上首先完成三尖杉酯碱及高三尖杉酯碱有效酯碱的抗癌作用、化学合成及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成为荣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海南粗榧抗癌有效成分的研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此外,还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强心甙药物强心灵、第一个改善微循环治疗休克的药物山莨菪碱(654-2)、国内外首创中药一类新药人工麝香、第一个妇产科用药麦角新碱、第一个前列腺素类终止妊娠药物卡孕栓(PG05)、第一个化学合成抗病毒外用药酞丁安、第一个维甲类皮科用药维胺酯、第一个具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肝炎一类新药双环醇(百赛诺)、第一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一类新药丁苯酞(恩必普)、第一个通过计算机设计创制的治疗骨关节炎原创新药艾瑞昔布……

这里的每一个第一,都是药物所过往的荣誉,今天又成为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源泉。

60余年来,药物所还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天然药物,包括防治心血管病的药物——愈风宁心片,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药物——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抗糖尿病中药复方——金芪降糖片,新型抗感染药物——金荞麦及其制剂,女用口服避孕药——18-甲基炔诺酮,抗变态反应药物——色羟丙钠,治疗肌营养不良和萎缩性强直症药物——肌生注射液和薄芝注射液,中药1类新药——冬虫夏草菌丝体提取物(金水宝),从五味子研究中发现的治疗慢性肝炎新药——联苯双酯,从研究当归芦荟丸有效药味到有效成分、进而创制的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甲异靛,对视网膜动脉阻塞具有良好疗效的药物——葛根素注射液,平抑同类进口药品价格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紫素),为中药注射剂的研制起到示范作用的治疗脑缺血药物——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等。其中多个成为国家基本用药,长期服务于一线临床医疗。

基于研究优势和以往良好的积淀,药物所承担了许多项国家课题,展现了新药研发国家战略力量的功能。“十三五”期间,承担了“天然产物来源创新药物新品种研发及其关键创新技术体系”定向委托课题,这是建所以来承担的最大国家科技计划任务,旨在构建我国完整的原创天然药物研发技术体系,形成中国特色。

近年来,在重大专项持续支持下,药物所新药研发令人瞩目:我国首个从植物中发现的高选择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抗糖尿病中药一类新药桑枝总生物碱片、我国首个用于心功能检查的一类新药去甲乌药碱都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源于中药名贵药材沉香的化合物布格呋喃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入III期临床;另有10多个新药处于临床Ⅱ期,9个候选物在Ⅰ期临床研究中。

此外,药物所还对已上市原创大品种开展深入研究以加大科技含量,如人工麝香、丁苯酞、双环醇、金水宝等,开发了新的适应症,建立新产品系列,使其更受临床欢迎,并走向国际。

药物所一直以天下为己任,始终关注社会健康的大问题:率先与我国药企建立了罕见病药物、儿童药物、老年药物研究的专科平台;还进行着戒毒药物、职业病(尘肺)及 PM2.5防治药物研究;不断提供新的药物(或药物候选物)服务临床。为提高仿制药质量,牵头在全国调研,并与兄弟单位一起于2016年出版中国首部仿制药蓝皮书,形成年报系列,为国家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药物所要求研究人员淡泊名利,以维护人民健康为工作的出发点,展示了药物所民族脊梁的责任担当。在建所后的这些年里,药物所研发的新药走进千家万户,为人民健康和临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产学研一体化是药物所学科建设的另一特点

建所之初,药物所就树立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理念。药物所始终坚持以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为重点,实现应用基础研究、新药开发、成果产业化紧密结合,探索新药创制的产学研之路。

在此方针指导下,药物所现如今拥有7家所属企业:北京协和药厂、北京协和制药二厂、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协和建昊医药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莱博医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先农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朗和医药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从新药发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中试放大,到产业化生产、市场销售的完整技术链条。

北京协和药厂、北京协和制药二厂依托药物所新药创制机制,成功转化多个国际首次上市的创新药和国内领先仿制的大品种。其中双环醇片(百赛诺)是我国首个上市的具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肝炎一类化学新药。“国家一类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的研究”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双环醇片上市至今,取得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累累硕果:2016年9月在俄罗斯上市,至此已在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册上市,为国产原研药品“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北京联馨药业的产品为国家保密品种“人工麝香”。麝香属珍稀中药材,用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但因长期猎麝取香,麝资源遭严重破坏。我国于2003年将麝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药源紧缺,严重影响中成药质量和用药安全。1972年,药物所牵头展开人工麝香研究,历经20多年成功实现规模化生产。1994年上市后,市场占有率超99%,从根本上解决了麝香长期供应不足的历史性难题,满足了临床需求,创造了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药物所的企业还积极布局,规划绿色发展新蓝图。北京协和药厂在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新厂并于2016年全面投产,2018年又完成药物所产学研基地新科研楼的建设;北京联馨药业也在大兴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并已于2015年投入使用。此外,北京协和药厂、北京协和制药二厂、北京联馨药业均在雄安外围的沧州渤海新区建立新址,建设原料药先进制造生产基地,为高质量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药物所一直强调用科技成果辐射全国,2011年以来,先后与25个省区市100多家单位建立横向联系,签订合同900余项,成功转让科技成果40余项,有效促进了我国制药行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自信,上下求索,走出中国药学发展的光明之路

在不断推进我国药学事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药物所的著名科学家群星闪烁,他们为中国的药学事业,为我国临床治疗药物的辉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宋振玉、雷海鹏、梁晓天、周同惠、黄量、付丰永、刘耕陶、于德泉、谢晶曦、赵知中、韩锐、方起程、郭宗儒、张均田、鲁桂琛……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深深地印在每一个药物所人的心间。

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科学成就和奋斗经历是药物所后来者事业的楷模,也推动药物所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培养药学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药物所现有职工500余名,其中三分之一具有高级职称。这里先后拥有5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还拥有近百名国家各级专家及人才称号获得者,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卫生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

药物所还是我国高级药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已培养硕、博毕业生1800余名。药物所牵头建设的协和药学学科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级重点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名列前茅,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药物所以“百年树人、面向未来”的长远规划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研究生教学主要任务。2015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院成立,药物所为主要核心单位之一。为鼓励青年学者成长,自2008年起,梁晓天、周同惠、黄量、于德泉、刘耕陶五位院士联合设立“梁周黄于刘青年科技奖暨青年优秀科学研究论文”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11届。评选将基础研究与运用前景相结合,前沿技术与经验智慧相结合,成为年轻人展示思想走向成熟的活跃学术论坛。

为了学科发展需要,药物所注重中国药学论坛的建设和国际化影响,编辑出版《药学学报》(中文刊)、《中国化学快报》(英文刊)、《亚洲天然产物研究》(英文刊)及《药学学报》英文刊(APSB)。其中,中文《药学学报》是2015年青蒿素获诺贝尔奖的关键论文发表期刊(药学学报,1981年);三本英文期刊均为SCI收录期刊。APSB在2017年SCI影响因子6.014,进入全球药学学术期刊Q1区,在我国SCI收录药学期刊中位列榜首,逐步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药学杂志。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很庆幸药物所有一个好的文化,淡薄名利,科学报国。”在蒋建东所长看来,以往的成就是在以人民为中心、不浮不夸、不骄不躁的文化中完成的;文化建设做好了才能有坚守和担当,才能凝聚有创新力的团队,宁静致远,做好中国的新药创制,服务“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药物所工作开展的成败,关键在于领导班子,而领导班子的关键则是“班长”。60多年来,药物所在王敏、胡振凯、赵知中、张均田、王晓良和蒋建东等历任所长的带领下,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氛围,独立的思想,追求真理的品格,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大智慧,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探索中国药学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药创制之路,并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我们很幸运,前辈们给研究所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药物所庾石山副所长也表示:“这里有很浓的国家使命感和文化传承。老先生们低调的行事风格、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是60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事实上,的确如此。有事大家研究,有困难大家一起担当,有任务大家奋力去完成。在领导班子低调的行事风格和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指引下,一支专业化、年轻化、职业化的学术团队也在药物所逐渐成型;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促成了药物所近年来丰硕的研究成果。“药物所就像一个家庭,每一位成员都会感受到关爱,每一个人都能发光发热,共同为我国药学事业做点实事。只有这样,才能拧成一股绳,为国家再立新功。”药物所党委负责人王珂副书记说道。


 

回眸甲子岁月,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代药物所人,在基础研究、科技转化、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对外合作交流各项发展大业中,倾尽全力,躬耕树蕙,连续不断地创造辉煌与荣光。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史上,他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印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药物所人将会继续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拼搏与奉献精神,牢记初心使命,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为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而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祖国七十华诞,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转载自《中华英才》总708期 P60-62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绘就健康中国的大蓝图》,作者: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