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药物化学家、人工麝香核心发明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于德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31日16时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于德泉院士从事药物研究工作六十余载。他为我国天然药物化学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奋斗一生,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药学事业。他主持的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的成功创制,极大地缓解了天然麝香紧缺问题,科学价值重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深远。该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于德泉院士的逝世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重大损失,他一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潜心科研、淡泊名利。他的精神永远指引着我们继续奋斗,我们永远怀念他。
特此沉痛讣告。
于德泉院士治丧工作小组
2023年1月1日
联系方式:010-63036794 刘老师:15911159709 张老师:13651143281 吕老师:18611350795
传真号码:010-63017757 电子邮箱:suoban@imm.ac.cn
青山垂泪,草木含悲。在此悲痛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对我国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于德泉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家属致以最亲切的慰问!
于德泉院士为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于院士在研究天然抗疟药过程中首次发现“过氧键”这一抗疟有效基团;他主持完成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他率先引进2DNMR最新技术并推广至全国应用,将当代谱学技术用于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研究。
于德泉院士是天然药物化学的一代大家,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作为于院士的后辈,我在日常工作和科研中都得到过于院士的教导和鼓励,使我终生难忘。斯人已逝,风范永存!
于德泉院士的逝世不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损失,更是国家医药卫生领域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于院士,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化哀思为坚持,继承于德泉院士的崇高精神,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我们将竭尽全力继续推动创新药的开发,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继续努力奋斗,造福人类健康。
国士无双,于德泉院士千古!
王锐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德泉生平
于德泉,男,1930年10月生,中共党员,汉族,山东蓬莱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31日16时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于德泉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同年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工作,1980-1981年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在法国科学院天然物质化学研究所工作。曾兼任北京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有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常委,国家药典委员会第八、九和十届委员,郑州大学特聘教授、药学院名誉院长,卫生部药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机化学学科评审委员,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等;是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美国生药学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任《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主编(英文版),中国药学会《药学学报》编委,Planta Medica顾问编委等。
于德泉院士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和新药创制研究工作。完成近百种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并确定近千个新化合物结构。发表论文290多篇,申请专利12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及进修人员百余人,大多奋战在国内外天然产物化学领域,有的成为国家杰出青年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的成为制药行业企业家。
从药用植物鹰爪中发现含有抗疟成分鹰爪甲素,并发现该分子结构中的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团,为随后抗疟青蒿素结构的化学合成确证提供了关键信息。
参与主持并完成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在完成天然麝香中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组成人工麝香配方原则,设计配方组成方案,参与解决化学研究、配方设计、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等研究以及生产工艺中的有关技术问题,包括代用品寻找,活性多肽的化学,质量控制,以及人工麝香制备工艺中试放大,生产流程及所需设备的设计,安装,安全生产等。人工麝香的投产,成功缓解了天然麝香的紧缺,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科学价值重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深远。该项研究成果于1997年获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药藁本化学基础研究和番荔枝科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研究。从药典三种藁本中共分离鉴定大量成分,发现一种高活性免疫抑制成分藁本酚, 完成藁本酚的结构修饰及全合成研究。中药藁本化学基础研究获1997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深入研究10余种番荔枝科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发现多种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完成哥纳香醇甲的全合成和结构优化及相关抗癌作用机理的研究。番荔枝科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研究获199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对我国8种桑属植物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具有降糖、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证明桑属植物可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该项目获得201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国内率先用2D NMR技术研究天然产物化学结构,并加以推广,对其他谱学技术和方法的引进与推广应用也做出贡献。主编出版《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获化工部优秀图书一等奖,2001年国家图书提名奖)、《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天然产物化学进展》、《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翻译出版《近代核磁共振简明结构》。
于德泉院士为我国药学事业尤其是天然药物化学和新药创制研究做出卓越贡献。获全国先进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药学发展奖特别贡献奖、香港求是科技成就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特殊贡献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终身成就奖、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医药发展奖、北京大学医学部杰出校友等荣誉。
于德泉院士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医药卫生事业,是优秀科研工作者的代表。他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德高望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于德泉院士追求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