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谢晶曦教授生于1924年, 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26日10时4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谢晶曦教授1950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华东药学专科学校。之后赴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学院任教。1951年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物化学合成研究工作。曾先后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评为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授予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药物研究所30年积极贡献荣誉证书、药物研究所建所60周年终身成就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在人民大会堂领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药学发展基金会及中国药学会联合颁发的中国药学发展奖(药物化学)。1989年他应邀赴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药学院任访问教授,设计合成了具有强效抗HIV活性的新化合物,获准美国专利。

20世纪50年代,他从事抗血吸虫药的研究,合成了20多个锑剂和非锑剂化合物。与梁晓天院士一起完成了南瓜子氨酸、萱草根素、一叶萩碱、川楝素等天然活性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对矮茶素、杜鹃素、山莨菪碱、樟柳碱、五味子丙素、月橘烯碱等天然活性成分进行了全合成。

20世纪60年代,谢晶曦教授作为核心主创人员与团队成功研发出临床急需的、治疗微循环障碍疾病的新药山莨菪碱。攻坚克难研究出适合投产的工艺流程,使产量从数公斤提高到数百公斤,成本由每公斤6000元下降到700元,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该药抢救暴发型流行性脑膜炎和中毒性痢疾等急性休克患儿疗效显著,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后的研究还为此类手性新药的研制奠定了基础。该药1981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含天然山莨菪碱)。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间,谢晶曦教授主要负责测定樟柳碱的化学结构。他先后设计3条全合成路线,并在此基础上指导研究生完成了手性樟柳碱的合成研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樟柳碱作为我国首创的新药,198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70年代为征服肝炎,谢晶曦教授设计合成了五味子丙素的一系列类似物和简化物,从中发现联苯双酯具有降转氨酶的活性并且毒性较小。经深入研究,联苯双酯成为我国首创的抗肝炎合成药,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1980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级奖。198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6年获第35届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质奖。

谢晶曦教授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涉猎,先后研究了矮地茶、满山红、五味子、川楝、马桑、鸦胆子、青黛、红泽兰、马桶花、柄果花椒、尖叶白蜡树、九里香、白瑞香、凹叶瑞香、包公藤及天葵等20余种中草药的成分及结构,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有异川楝素、鸦胆子素D、鸦胆子素E 、红泽兰素、樟柳碱、天葵苷及马桶花酮等。

谢晶曦教授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化学组设计出一条以山莨菪碱中间体为原料的治疗青光眼天然药物—包公藤甲素的合成路线,并亲自指导实验,实现了包公藤甲素的全合成。

谢晶曦教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并著有《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参与编著《新编中药志》、《中草药现代研究》和《分析手册核磁共振》等。他研制的消旋山莨菪碱和联苯双酯,以及他参与化学研究工作的一叶萩碱、杜鹃素和丁溴东莨菪碱均已载入国家药典。

谢晶曦教授治学严谨、勤奋务实、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作风在国内外同行中赢得了很高的信誉与尊敬。黄量院士曾评价谢晶曦教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才不宣,不争名利,品德高尚”,中国药科大学教授赵守训先生评价“谢教授是著名的药物化学家,他成功创制多种新药的业绩,为人民建立了功勋”。

谢晶曦教授始终关注创新药物发展。他常与制药企业进行技术研讨,提供研发建议。他先后培养出的多名博士、硕士、进修生在国内外的药学领域为药物研究做出了贡献。

谢晶曦教授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为了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奋斗了70余载,在新药研发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药物科学家。

谢晶曦教授一生追求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